技術築基為産品開路,優地科技瞄準無人配送新風口!

2022-06-13 15:12 雷*網

3月31日,上海宣布全域進行靜态管理,全市物流系統被按下暫停鍵。物流配送人員數量急劇下降,各大軟件平台訂單瞬間爆滿,此消彼長之下,上海物流運力進入緊張狀态。

值此物流系統擱淺之際,多家企業的無人配送車星夜兼程,馳援上海。無人配送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海部分地區的燃眉之急,并讓我們看到了後疫情時代,“最後五公裡”問題的最優解。

作為自動駕駛領域落地相對容易的場景,近年來,無人配送迎來了路權開放、車輛成本降低等方面的突破,随着相關産業鍊日益成熟,這一賽道也将逐步邁入商業化落地階段。

無人配送風口起

無人配送車通常解決的是配送“最後五公裡”的問題,在行業中稱之為末端物流配送。其最主要的場景是快遞和即時配送。

在移動互聯網的驅使下,網購用戶數量不斷增長,據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083億件,首次突破千億件,同比增長29.9%。

末端物流的市場規模顯而易見,但其“多、小、散、亂”的特征也讓行業苦不堪言。不僅配送數量逐年上升,配送要求也逐漸升高。另外,物流企業的用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據了解,快遞員人工成本約占整個配送作業成本的30%以上,最後五公裡末端配送成本約是前端運輸及倉儲成本的2-3倍。

用工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是工作強度,近25%的快遞員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2小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緻快遞員招工成了企業難題。在人社部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100個“最短缺”職業排行》中,快遞員排名高居第七。據預測,2021年後快遞員的缺口将在100萬人左右。

此外,對配送車輛的監管亦是困難所在,外賣、快遞等配送車輛違反交通規則而帶來事故不勝枚舉。以北京為例,2019年上半年北京交管部門處罰的交通違法行為近4000起,交通死亡事故48起,其中大部分事故是由于快遞、外賣電動車逆行、闖紅燈、走機動車道等交通違法行為所引發。

效率低下,用工成本高,招工難,車輛監管難等問題都成為了限制快遞行業發展的因素所在。而無人配送車的出現成為了這些問題的最優解。

首先,無人配送車的可替代快遞員作業,有效緩解企業招工難的問題,為末端物流補充運力。

其次,無人配送車有能力提供24小時不間斷服務,用戶也可以選擇配送時間,提高配送效率。

第三,無人配送車均為低速行駛,其可按照既定路線自動導航行駛,通過算法自動避開行人及障礙物,有效的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疫情當下,無人配送的價值被進一步放大。不少隔離酒店、封控小區、校園,物流園區等均可見到無人配送車工作的身影。

此外,政策層面持續利好無人配送行業。在國務院印發的多項“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均提出鼓勵推進無人配送研發、應用和推廣。

各地政府對無人配送落地運營的政策支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大,以北京為例:2021 年 5 月 25 日,北京市高級别自動駕駛示範區為首批無人配送車企業京東、美團、新石器三家頒發了無人配送車車身編碼,給予無人配送車相應路權。

疫情催化、行業痛點凸顯、技術發展、政策支持,種種迹象均指向一點——末端無人配送行業風口已至。

軟硬件發展漸成熟

從時間線上來說,各大電商巨頭對無人配送的布局由來已久。阿裡早在2015年便開始研發無人物流車,随後,京東,美團等陸續入局,推動無人配送賽道覆蓋快遞、外賣、生鮮等多個場景。

無人配送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一,其規模量産需要感知、決策與控制技術均達到相應條件,且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現階段無人配送車雖能小批量生産,但受限于成本等因素,企業即便想大規模采購也是有心無力。

近年來随着國内自動駕駛技術不斷發展,無人配送車相關産業鍊不斷完善,軟硬件均趨于成熟,這也讓行業看到了成本下降的曙光。

硬件方面,無人配送車成本占比最高的三大核心零部件——計算平台(芯片)、激光雷達與線控底盤——均在自動駕駛的浪潮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核心零部件開始有了國産化的選擇。

計算平台方面,無人配送車大部分使用英偉達Jetson AGX Xavier平台。近年來國内芯片廠商,如:地平線、黑芝麻智能、芯馳科技等不斷發力陸續發布國産芯片并推出計算平台。

雷達方面,初期的無人配送車所搭載的多為 Velodyne 的産品,價格均在數萬元級。受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驅使,國産激光雷達近兩年已進駐市場。激光雷達的價格也随着規模上量和國産替代而逐漸下降。

不僅如此,無人配送車與乘用車相比,對激光雷達線束要求較低,低線束雷達制造工藝要求更低、價格更低,更易量産。目前國内無人配送車使用的16線激光雷達,大部分是速騰聚創、禾賽、鐳神智能等國産激光雷達,且類似于一徑,大疆的混合固态雷達也在快速發展中

無人配送車的線控地盤則實現了從零到一的跨越,早期的線控底盤研發多為無人配送企業自主研發。時至今日,國内無人配送車産業分工逐漸清晰,線控底盤制造商多來自新能源汽車産業、機器人移動平台轉型、高校孵化等2018年以來成立的新石器慧通、易咖智車、中雲智車等線控底盤企業已經實現小規模量産。

硬件的成熟讓無人配送車的規模量産成為了可能。至于最關鍵的安全上路并完成配送,則需要要靠軟件的發展。早期無人配送車的算法軟件系統多基于機器人架構,雖然開源易用,但在商業化進展中不僅難以保證無人駕駛功能安全,規模上也很難大批量部署。

對于無人配送車軟件來講,除了基礎的避障、轉向等功能,還要具備應對複雜場景的能力,如通過人車混雜的路口,Cut In處理,鬼探頭等。随着無人配送車硬件發展逐漸趨于成熟,軟件方面的發展也大有齊頭并進之意。

據新智駕了解,在當前布局無人配送車并已有落地産品的企業中,優地科技在軟件算法端優勢明顯,現已推出“AI算法+可配置硬件"無人駕駛系統。

AI算法+可配置硬件"無人駕駛系統是采用SOA架構設計的全棧自動駕駛軟件方案,更符合無人配送車對落地場景和安全的需求,其多模态傳感器融合系統包括MEMS激光雷達和多單目攝像頭等,依托多傳感器融合可以進行高精度建圖、360°障礙感知和實時動态定位。

在高精度地圖的配合下,優地科技的無人駕駛系統可以完成對複雜道路信息的感知。高精度地圖提供先驗的道路語義信息,幫助無人配送車根據已知道路環境提前進行決策規劃。多傳感器的融合感知系統則可以給出實時道路環境的信息。二者配合作業使無人配送車可以完成避障、避人、變道、等待紅綠燈等一系列複雜操作。

此外,無人配送車還會提前根據高精度地圖預設訂單站點,配合實時感知系統,完成上下貨的動作。

上海疫情期間,優地科技曾抽調百台“優小哥三代”馳援上海,“優小哥三代”在部分高校的防疫中起到了極大作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無人配送車的軟硬件發展均趨于成熟,大規模應用已初具條件。

優地科技的“變”與“不變”

優地科技在軟件層面的領先絕不是朝夕之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優地科技在無人配送賽道的布局之早甚至不輸于電商巨頭。

據新智駕了解,優地科技成立于2013年3月,其成立是基于UT斯達康在深圳的一個軟件團隊。2013年,UT斯達康啟動了英偉達的車載芯片方案設計工作,承擔方案設計的團隊便是如今優地科技核心人員。

優地科技成立之初,正是自動駕駛行業方興未艾之時,許多主機廠的項目還在預研階段,優地科技也借着英偉達的便利參與到這些預研項目之中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優地科技看到了無人配送這個機會。

優地科技總經理顧震江告訴新智駕:“優地科技最開始想做的場景是公開道路的快遞和外賣,但2015年時我們覺得室外無人配送還太過超前,做不起來,于是就把方向轉變到了落地較為容易的室内無人配送。”

于是,2016至2018年,優地科技靜下心來研發室内機器人。當時室内機器人在國内也基本屬于空白階段,不僅軟件要自己研發,甚至硬件都要親力親為。顧震江說:“小到連産品的輪子需要自己設計并找工廠定制開發”。

經過三年的研發,2019年起優地科技的室内機器人開始進駐市場。至2021年,随着産品叠代更新價格下探,優地科技室内機器人累計銷量已超萬台。

但優地科技想做室外無人配送的目标是一直未變,顧震江直言:“快遞、外賣的勞動力替換才是無人配送的最佳應用場景,經過這三年疫情的催化,我覺得2022-2024年是室外末端無人配送的市場爆發期。”

其實,優地科技一直沒有中斷對室外無人配送車的研發。早在2018年,優地科技便推出了第一代無人配送車“優小哥”。至今優小哥已經叠代三次,優小哥三代是現階段為數不多的量産落地的無人配送車,并在全國高校落地開跑。

也正是在2018年,資本也嗅到了無人配送行業的發展潛力,優地科技開始加速融資。從2018年至2022年,優地科技先後完成了九次融資,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優地科技已經與順豐、京東和美團合作多年,并在去年獲得了拉紮斯的投資,與餓了麼有了進一步合作。優地科技與當前的主流外賣快遞訂單系統均有對接,應用生态方面已十分完善。

目前限制優地科技進一步量産的因素,或者是限制行業量産的最大因素,就是成本。

據《無人配送“車”的身份與上路安全》報告顯示,綜合各公司調研,達到量産規模後,每台無人配送車成本約為15萬元。而在今年之前,無人配送車的成本在20萬-50萬不等,優地科技的一輛“優小哥三代”售價也要30萬,距15萬的價格仍高出一倍。

今年4月19,長城旗下毫末智行發布的無人配送車将整車成本直接下探到了驚人的12.88萬,無人配送車量産曙光已現。

在這個無人配送車軟硬件發展均趨于成熟、成本下降在即的時點,布局多年的優地科技已然站上了行業風口。

結語

目前全國快遞員超420萬人,外賣小哥超700萬人,考慮到快遞需人工打包等不可替代因素,按50%的替代量來算,市場需要無人配送車超500萬台。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諸多企業正伺機而動。但無人配送車的研發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如優地科技等産品已落地的企業必然會占據先發優勢。

而哪些玩家會率先登陸“最後五公裡”的市場,很快我們便能一窺究竟。